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加大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力度,支持甘肃各地依托本地区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累计建设了121家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全国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甘肃省庆阳香包绣制、裕固族服饰、临夏砖雕3家非遗工坊成功入选,不仅生动展现了甘肃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也充分证明了非遗工坊已经成为我省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相关资料图)
庆阳香包
世代传承 香飘五湖四海
据史书记载,庆阳香包最早是中医药始祖岐伯为了帮人们防疫防病,辟瘟控疫,开创“熏蒸法”的民间医疗保健用品。
近年来,传统庆阳香包绣制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设计推出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创产品,从个人佩戴走向广阔市场、从个体制作走向规模生产,香包也逐渐变成庆阳连接外部世界的一张“名片”。
2019年12月,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设立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并开始以积极宣传推介、做实文旅产业、注重技能培训、扶贫与“扶志”“扶智”等形式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通过积极与市场对接,已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博物馆”的商业模式,覆盖了庆阳香包传承、设计、销售、展示各个环节,同时拓展产业链,开展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以此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贫困户、残疾人和2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累计培训8000人次。2011年,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原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4年,该非遗工坊负责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赴美国,现场销售庆阳香包产品,销售额达40多万元,签订18万美元订单。
2015年,她再赴美国,登上美国高等学府讲台,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六所知名大学及相关博物馆开展交流,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甘肃故事,显著提升了我国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裕固族服饰
“丝路印记”焕发时代光彩
“裕固族服饰”是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裕固族服饰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女性服饰之中。裕固族未婚少女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缨毡帽和三条长形头面,构成美丽的图案。
2019年12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萨尔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裕固族服饰,设立裕固族服饰非遗工坊。
工坊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先后聘请民族传统文化专家13人,拥有外观专利50项、商标7项、著作权1项,聘任7位裕固族老人担任非遗传承发展业务指导,在肃南县各乡镇开办裕固族服饰及刺绣班10多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非遗工坊还积极吸纳裕固族群众参加培训和生产,以四大项目研发和产业展示区建设为抓手,发展裕固族文化产业,打造裕固族文化品牌,讲述了裕固族非遗传承人渴望已久的故事,形成了完整的裕固族传统服饰、头饰、佩饰、室内高端民族装饰品、工艺品和动漫创作为一体的裕固族文化产业链条。
其中,非遗工坊从敦煌莫高壁画、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众多历史遗存中汲取养分寻找灵感,打造出有久远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又独具特色的商业产品;将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文化和当前在肃南县明花乡畜牧业中的骆驼产业、沙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以驼韵为题材的,同时具有丝路历史和裕固族历史特色的产品;还从历史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诗歌中查找切入点,开发出一批以养生、男女饰品为主打的产品。
临夏砖雕
传统技艺雕出致富路
“临夏砖雕”是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手法,同时注重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砖雕艺术相融合,既保留特有材料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2018年11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大力支持下,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夏砖雕,设立临夏砖雕非遗工坊。
非遗工坊现有员工86人,含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2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以上;建立连锁工坊3家;技术(专利)授权产品107种;吸纳精准扶贫户12名,其中残疾人4名。
2021年,非遗工坊被确定为甘肃省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并先后荣获全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先进集体等50多项荣誉。
近年来,临夏砖雕非遗工坊将传统雕刻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所生产的砖雕广泛应用于寺庙、园林和民居建筑中,文创产品用途从房屋建筑、围墙装饰等转变成花瓶、笔筒等工艺品,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非遗工坊设立了临夏青韵博物馆,搭建砖雕艺术研学体验平台,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累计接待兰州、白银等地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50多场次,累计接待研学人数5万多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省文旅厅提供
(兰州日报官方公众号)
关键词: